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王夫之

王夫之(1619~1692),字而農,號薑齋、又號夕堂,或署一瓢道人、雙髻外史。湖南衡陽人。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,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,享年七十四歲。他晚年隱居在湘西蒸左石船山(今衡陽縣曲蘭),後世稱他為「船山先生」。
  王夫之自幼穎悟過人,十四歲便考中秀才,十六歲隨著叔父學詩研史,對歷代詩集及二十一史都十分熟悉。同時,對於江山地利之學,食貨經濟之學,他也同樣有著高度興趣。
  二十歲之前,王夫之曾前往嶽麓書院,師事吳道行,為學以「朱熹張ㄔˋ﹔chi為宗」。這段經歷,讓王夫之受到了湖鄉學統的薰陶習染,也為他的濟世救民思想,勾勒出了基本脈絡。崇禎十五年(1642),王夫之中鄉舉第五名。同年年底到南昌等候會試。卻因為李自成、張獻忠的兵亂,會試被迫延期,王夫之返回衡陽,卻也從此不再有參與科舉考試的機會。
  此後約有十年的時間,王夫之四處奔波、流離,並屢屢遭難。他為抗清竭盡心力,也同時針對時勢,著書立說。與顧炎武、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的他,人生前半段經歷,也與顧、黃頗為相似。同樣是在明朝滅亡以後,身赴國難,組兵抗清。也一樣是任職南明福王王朝,想有一番大作為,卻受到權奸迫害,只得離開。輾轉投奔到桂林的桂王朝廷,跟隨瞿式耜抗清。等到桂林陷沒,瞿式耜殉難,王夫之從此決心隱遁,不再做反清復明之想。這時,王夫之才剛是三十歲出頭的青壯之人。
  不同於黃宗羲年近六旬才開始設館講學,育才無數。也不同於顧炎武遊歷中國北方,經商致富的旺盛精力。王夫之除了有五年左右,「躲避清兵追捕,遊走湘西零陵、彬州一帶,藏身傜洞,自稱傜人」之外,此後將近四十年的光陰,他都在石船山下築草堂而居,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。一直到他過世,始終勤懇著述、甘於清貧。終身沒有剃髮結辮,藉此表示他對明朝的忠愛親誠。
這十多年曲折的生活經歷,使他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,體察民情。他總結明亡教訓,篤學深思,寫出《周易外傳》、《老子衍》這兩本哲學著作,以及政論《黃書》。
  與顧炎武相同的,是王夫之並不以「夷夏之辨」來作為抗清的唯一理由。明朝未亡之時,張獻忠曾想招納王夫之,但他隱匿於衡山之中,不願應聘。當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,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,王夫之寫下《悲憤詩》,表達心志。吳三桂稱帝反清,請王夫之撰寫《勸進表》,也遭到了嚴辭拒絕。
  大約從順治十七年(1660)開始,王夫之總算能安定下來,不再需要為了躲避追捕而東躲西藏了。他搬遷到衡陽金蘭鄉高節里的茱萸塘(今湘西村),築起茅屋居住,自名曰「敗葉廬」。康熙十四年(1675),他再度搬遷到衡山石船山,築草堂而居,人稱「湘西草堂」,此後他清簡度日,安貧苦學,終生孜孜不倦,潛心著述立說。他自題草堂門聯:「六經責我開生面,七尺從天乞活埋」。自我期許之深,再對照起他治學的嚴謹、類別的廣博以及學術的精彩,王夫之實在是個有氣魄的大儒者!
  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天文、曆法、數學、地理學,專精於經、史、哲學與文學。對於程朱的理學,他提出修正。在他看來,天地之間,無一處不是「氣」,也無一處不孕藏著「理」。「氣」是物質的實體,而「理」為客觀的規律。他並不贊成「存天理,滅人慾」,認為「人慾之各得,即天理之大同」。強調「天下惟器而已矣」,「無其器則無其道」,從「道器」關係建立了歷史進化論。
儘管對程朱理學有所修正,但王夫之並未向陸王心學靠攏,他提出更猛烈的抨擊。強調行是知的基礎,反對陸王心學「以知為行」和禪學「知有是事便休」的論點。
  而針對歷史興衰、朝代更替的循環,王夫之認為「歷史」是經由不斷的進化積累而成的,歷史的發展具有規律性,是「理勢相成」的。所謂天命的「天」,是支配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,「天」有現實層面的客觀內容:「肯定百姓的好惡、德怨」。為政者必須真誠的「畏民、重民」,方能獲得「天命」。在《讀通鑒論》和《宋論》這兩本書裏,充分的表現了王夫之的歷史觀與政治思想。
與顧炎武、黃宗羲不同的,是王夫之對文學與美學,這些似乎不屬於實學範疇的學門,也投注了相當的心力。相關的論述,主要見於《薑齋詩話》、《古詩評選》、《唐詩評選》、《明詩評選》、《周易外傳》、《尚書引義》中。他認為「美」是在事物的矛盾、運動中產生和發展的,並非一成不變。文學家所創造出的文學藝術之美,就是「美的主體(比如風景、美人)」經過了「審美主體(文學家)」擇取、淘選之後的一種創造。
  而「美的主體」又可分為「情」與「景」兩類。二者之間相輔相成、難以割裂。所謂文學大家,必定善於使二者達到妙合無垠、渾然一體的地步。真正成功的藝術創作,必須是「含情而能達,會景而生心,體物而得神」。王夫之深入的闡發了,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,「情景交融」的觀點,一般認為,直接的啟迪了清末民初,王國維對於這一問題的論述。
  晚年的王夫之健康欠佳,生活貧困,連寫作的紙筆,都要靠朋友周濟,但他仍每日勤於寫作未曾中斷。七十一歲時,有清朝的官員來拜訪他,想藉由餽贈日常吃穿用品來表達對他的敬意。但他不肯接受禮物,也拒絕與對方見面,理由是:自己是明朝的遺臣。
康熙三十一年(1692),王夫之去世。生前他自題墓石:「抱劉越石之孤忠」,「希張橫渠之正學」,這是他對自己的期許,而他一生所展現出的人格典範,創立的學術價值,較之倆位前賢儒者,絕對是不相辱沒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  他的著述存世的約有73種,401卷。有目無文的約有20種。主要著作有:《周易外傳》、《周易內傳》、《尚書引義》、《張子正蒙注》、《讀四書大全說》、《詩廣傳》、《思問錄》、《老子衍》、《莊子通》、《相宗絡索》、《黃書》、《噩夢》、《續春秋左氏傳博議》、《春秋世論》、《讀通鑒論》、《宋論》、《周易內傳發例》、《莊子解》、《相宗洛索》、、《俟解》、《搔首問》、《四書箋解》、《楚辭通釋》及《詩話》、《夕堂永日緒論》諸書,可謂著作宏富。
  這些作品在他生前皆未刊行。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其裔孫王世全與鄧顯鶴開始搜集散佚,刻成《船山遺書》,此後經過多次重刻,版本與內容都更加完善。


撰稿人:李慈恩
網站滿意度調整